“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传承中挑起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2023-07-10来源:头头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作者:李芬 赵烨烨设置

A+ A-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日前,由朱晶、徐志刚、易福金、应瑞瑶、钟甫宁教授组成的头头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经济管理学院粮食安全研究生导师团队荣获第三届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多年来,团队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粮食安全与农产品贸易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三农”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南农智慧。

“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形成三大核心能力——研究创新的能力、洞察三农的能力和走向世界的能力,成长为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团队牵头人、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晶说。


研究创新:凝练粮食安全的“南农思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以朱晶教授领衔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始终将科研与育人使命,与国家“三农”问题紧密相连。从“有的吃”到“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团队的使命在不断传承、创新。

朱晶教授深耕粮食安全研究20余年,“团队高起点形成,不断蓬勃发展,这些都得益于前辈们为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朱晶感慨。

早在1989年,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钟甫宁,揣着一张沉甸甸的毕业证和满腔抱负回到祖国。那个年代,中国粮食供需矛盾、种粮农民增收问题突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的巨大变革,钟甫宁教授运用与国际前沿科研接轨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从制度创新、技术进步、粮食流通市场化转型等视角,对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对国内外重要学术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应瑞瑶教授关注中国农业农村问题,长期探究中国粮食生产、流通、组织模式、基层运作和制度构架等问题。他独到的见解往往为团队研究的深化开辟新的思路。

“两位资深教授从国外到国内,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团队的传承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学术积淀。”朱晶说。

新世纪以来,团队直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粮食安全体系面临的全新挑战,回应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问题。如何防范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对国内供求体系的冲击?如何转型国内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提升国内产品竞争力?团队致力于推进建立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治理的新体系改革,打造完善而有竞争力的新型保障体系。

随着老百姓对“绿色与健康”的追求,团队前瞻未来,将研究的关键词锁定“营养、健康、绿色、自然”。徐志刚、易福金教授不断拓展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营养健康等新兴领域,为未来的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提档升级。

2009年,头头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成立。团队成员相继获批粮食安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5项,以及国际自科基金重点和面上等项目9项。2019年,团队成功申报国家级平台基地农业转型期国家食物安全研究学科创新基地,形成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的粮食安全前沿成果,服务国家决策参考。

多年学术的传承,还使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去。近年来,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灵感也在服务国家战略“大课题”的历练下不断增加。


洞察三农:塑造“独立的研究者”

“一边做研究,一边育人才,这是团队精神不断传承的关键。”朱晶说。

钟甫宁是头头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首届“立德树人楷模”,朱晶曾获“江苏省巾帼标兵”,应瑞瑶荣膺头头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教书育人楷模”殊荣,易福金荣获头头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优秀教师称号。2021年,徐志刚、易福金获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团队导师们身体力行,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纪月清,经济管理学院80后教授、博导,2010年毕业于南农经管,是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他对钟甫宁教授提出“开放式的师门”育人理念记忆犹新。

“这已成为团队人才培养延续的传统。”纪月清介绍,这种方式实现了不同导师与学术之间的“交叉指导”。在团队导师的联合培养中,学生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打破师门边界,在不同知识体系的碰撞中迸发科研火花,通过导师团队的合力,实现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成效。

“我读书时,师门开组会最多规模可达三十余位师生,一些兄弟院校的教授也会慕名而来,甚至新疆和东北的老师们也会不远万里。我从中得到了许多专家的指点。”如今,已成长为教授的纪月清,也将这一传统带到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中。

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纪月清完成了从学生到“青椒”再到骨干教师的蜕变。2021年,他作为首席专家负责的“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研究”项目,获批年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老师们教导我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研究者,让我受益终身。”

下农村、进社区,带领学生开展“分层次、多形式、全周期”的农村调查实践;教室里、讲台上,尝试打造“强基础、跨学科、重创新”的研究型课程群;探公司、访企业,不断推进“拓视野、强方法、做项目”的三农问题科研实训。团队导师始终坚持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三农情怀融入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中。

近年来,团队每年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实地调研。2021年底,徐志刚组织百名学生开展覆盖江苏苏北、苏中、苏南8县(市)16个村320户农户的跟踪调查。

“以农村实训为契机,锻炼学生的经济社会调查与组织管理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徐志刚说。不久,在学生调研成果的基础上,江苏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跟踪调查数据库(2015-2021年)应运而生,为进一步开展江苏省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团队研究生培养成果显著,累计获得校长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60余人次,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1人分获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奖。多份由师生共同撰写的政策报告获得国家、部省领导人批示或机构采纳。

2021年,2018届博士毕业生李天祥参与撰写的《高度警惕粮食进口集中的风险》被内刊采用并获中央农办肯定性批示。同年,由博士生徐亮参与撰写的《关于优化推进江苏省主粮政策性农业保险》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智库专报》采纳并获领导肯定性批示,该研究成果还获2021年度江苏智库研究十佳成果奖。


走向世界: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后浪”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彼时的朱晶即将赴美国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她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提出要“强筋骨”,加大公共投资,提升国内粮食竞争力。该成果后发表在国内和国际的权威期刊上,受到该领域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20年后的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朱晶再次应邀在中国入世二十周年农业发展高层研讨会上作“疫情时代全球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变化”的主旨报告,持续为国内外粮食安全问题献计献策,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发声。

近年来,导师团队每年应邀参加诸多农业领域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直面“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在国际会议唇枪舌剑,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

早在1989年,学成归国的钟甫宁就提出“提升国际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

90年代初,钟甫宁牵头与美国温洛克国际农业发展协会发起温洛克博士班,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人才。

“2004年以来,学院两年一度的国际学术会议,就是钟老师发起的。这成为我们扩大学术交流和影响的重要平台。”朱晶说。

2021年,易福金教授当选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中国分会(AAEA China Section)主席。于他而言,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希望未来能在此平台,汇聚更多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家,就中国农业经济议题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为中国融入国际农经舞台,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从团队走出的一批批“后浪”们正在越来越多的国际舞台上发出“南农声音”。

耶鲁大学陈希副教授,14年前师从钟甫宁教授,是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学系首位获得全球顶尖大学教职的博士生。“上学时老师们让我跳出农经学科的范畴去汲取更多知识,这对我今天的教学科研带来了莫大的帮助。”目前,陈希同时担任联合国咨询专家,在营养与健康经济学领域架起国内外学术沟通的桥梁。

2018级博士生臧星月在导师朱晶的指导下,正以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食品与资源经济系开展合作研究。“我希望到国外开拓新的思路,习得更多的研究方法。”从中国到丹麦,通过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她希望自己能围绕双循环新格局下的粮食安全实现路径等方向开展更多的创新研究。

“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是相通的,中国的经验需要放在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下去验证,才能得到更深刻、更科学的理解。”朱晶说。

近年来,由团队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均有参加海外短期访学或国际性学术会议的经历。国际农经学家会议、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年会、欧洲农业经济学协会会议……南农学子独到的研究视角、扎实的科研素养给国内外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导师团队的培养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已在国内外科研院所、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成长为优秀的科技骨干。南农农经“后浪”正走向全世界,他们在各自岗位将南农农经特色的优秀育人和科研传统薪火相传。